关于我们

质量为本、客户为根、勇于拼搏、务实创新

< 返回新闻公共列表

第一批机架交付 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即将投运

发布时间:2021/7/1 15:26:37
香港云服务器

据悉,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一期项目四栋数据中心和两栋动力中心大楼完成第一批机架交付,即将投运。


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

该数据中心位于天津市武清区高村科技创新园内,为中国电信“2+4+31+X+O”布局中的重要枢纽节点之一,本期工程拥有满足约1.4万个机架、容纳30万台数据服务器的能力。

该智能算力中心投资10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12栋数据中心、3栋动力中心和1栋生产指挥调度中心,是中国电信目前在建面积最大、投资强度最高的数据中心

2018年10月16日,天津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算力中心项目落户天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中国电信、国网等多方联手,与时间赛跑,项目落地后13个月完成土地征转、变性手续和招投标工作,土地摘牌后76天完成开工前行政审批手续。2020年3月24日,智能算力中心打下第一根桩,正式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实现工程超常规推进,第一批机架今年6月底交付,创造了15个月交付的业界领先速度。

据了解,整个园区预计2022年底全部完成土建施工及交付,届时将满足5万个机架、100万台服务器的存储需求。“该智能算力中心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按照京津冀区域最高水平标准建设,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数据存储、计算与应用的核心节点,欧洲服务器租用,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高效存储与计算等支撑服务,大大加快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引领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园分公司总经理王庆玉介绍道,届时,有望成为全球核心都市圈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及智能计算中心之一。

我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数据中心作为耗能大户,探索优化能耗向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也提出,按照绿色、集约原则,加强对数据中心的统筹规划布局。

按照中央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要求,中国电信提出“云改数转”战略,承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了“2+4+31+X+O”的云网融合资源布局,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成为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据王庆玉介绍,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全新、现代、绿色、高效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为目标,大力推广数据中心节能新技术的应用,分期采用了分布式锂电DPS(不间断电源)、背板空调、间接蒸发冷却等技术。以分布式锂电DPS为例,它采用锂电储能,轻巧灵活,可按需部署在标准的IDC机柜内,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配合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做到供电资源的按需调度。

同时,中国电信结合立足“双碳”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引入三联供、余热回收技术,智能算力中心PUE(电能使用效率)值预计可降低至 1.2以下,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全力实现数据中心绿色高效发展。

在运营和保障模式上,智能算力中心也积极探索。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先行先试,创新园区运营合作,由天津公司和北京公司采用模拟股份制联合运营管理,建营中心负责园区土建工程及园区运营管理,产业园分公司负责机电生产设备的“规、建、营、维”,开辟了1+1>2的市场化利益共享的“京津冀协同模式”。同时,配备专业的运维保障队伍,建有统一的运维平台、完备的维护管理规范和体系,保障运维工作高效可靠开展。

搭建“算力平台”,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智能算力中心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新基建项目之一,肩负着推进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和智能科技发展的重任。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为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园区一期4栋数据中心为例,总算力可达到30TFLOPS/S(每秒30万亿次浮点运算)。

构建京津冀区域重要的算力中心,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园区处于京津冀交汇区和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组团;在网络能力上,园区处于全国网络的核心层和架构顶端,是中国电信“六轴四圈”骨干光缆架构的关键节点之一,直联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圈,免备案服务器,后续将开通到陕川渝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直达电路,保证网络低时延、实时承载强,满足战略需要及高价值用户需求,打造大数据应用高地,实现“算力平台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安全保障上,作为国家队,中国电信始终将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全面适配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可以作为政务云、信创云产业存储及算力基地,打造安全的“国家云”、“可靠云”。